米博体育·8383(中国)官方网站「四书」《论语》20篇之《学而》篇全文16章注释、翻译拼音版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3-09-18
 《论语》一书共20篇。各篇的命名并没有特别的用意,只是选用该篇首章第一第二句的两三个字作为一篇的题目,这种类型的篇题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比较常见。  《学而》一篇包括16章,作为《论语》的首篇,从总体看,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,也比较重大,其中包括孝、仁、礼、政、学习等一系列论题,可以说,以下各篇进一步展开的论述内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。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部分是“仁”与“礼”,孔子对这两个

  《论语》一书共20篇。各篇的命名并没有特别的用意,只是选用该篇首章第一第二句的两三个字作为一篇的题目,这种类型的篇题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比较常见。

  《学而》一篇包括16章,作为《论语》的首篇,从总体看,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,也比较重大,其中包括孝、仁、礼、政、学习等一系列论题,可以说,以下各篇进一步展开的论述内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。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部分是“仁”与“礼”,孔子对这两个问题有丰富的论述,提出了明确的主张。

  篇中由有若(有子)所说的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”以及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等观点,表达了仁与礼的特征和效能,这就是以血缘亲情为社会关系的基础,由此维系社会秩序,形成一种既有严格等序又和谐融洽的理想化社会状态。这是对孔子思考走向的初步显示。

  《学而》中重点是“吾日三省吾身”;“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”;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以及仁、孝、信等道德范畴。读此篇即可初步了解孔子作为教育家、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。

  ① 学:孔子在这里所讲的“学”,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等传统文化典籍。

  ② 时习:在周秦时代,“时”字用作副词,意为“在一定的时候”或者“在适当的时候”。但朱熹在《论语集注》一书中把“时”解释为“时常”。“习”,指演习礼、乐;复习诗、书。也含有温习、实习、练习的意思。

  ④ 有朋:旧注说,“同门曰朋”,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,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。

  ⑦ 君子:《论语》书中的君子,有时指有德者,有时指有位者。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。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:“学了又时常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?别人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,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?”

  ② 孝弟:孝,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;弟,同“悌”,敬顺兄长。孝、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 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。

  ⑤ 道:在中国古代思想里,道有多种含义。此处的道,指孔子提倡的仁道,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。简单讲,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。

  ⑥ 为仁之本: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,又是伦理道德准则。为仁之本,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。还有一种解释,认为古代的“仁”就是“人”字,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。

  【参考】有子说:“一个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,却喜好冒犯上位的人,这种人是很少见的;不喜好冒犯上位,却喜好造反的人,这种人是不会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,根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,这就是仁的根本啊!”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,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,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!”

  ② 三省:多次反省检查。三省有几种解释:一是三次检查;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;三是多次检查。在古代,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,表示动作频率多,不必认定为三次。

  【参考】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,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?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相待了呢?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?”

  ③ 敬事: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,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、兢兢业业。

  ④ 人、民:无论在《论语》还是先秦的其他文献中,"人"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的“人”,指一切人群;狭义的"人",是指与"民"相对的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。"民"是指除狭义的"人"以外的平民百姓。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:“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,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诚实无欺,节约用度而又爱护官吏臣僚,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。”。

  ① 弟子:一般有两种意义: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;二是指学生。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“弟子”。

  ② 入: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,学习则在外舍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由命士以上,父子皆异宫”。入是入父③ 宫,指进到父亲住处,或说在家。

  ④ 出:与“入”相对而言,指外出拜师学习。出则弟,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,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。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:“年轻人,在家要孝顺父母,出门要敬爱兄长,言行谨慎而诚实,泛爱众人,亲近有仁德的人。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尚有余力,就再去学习文章典籍。”

  ③ 易:有两种解释;一是改变的意思,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;二是轻视的意思,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。

  【参考】子夏说:“尊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;侍奉父母,能够竭尽全力;服侍君主,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;与朋友交往,说话诚实守信。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,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。”

  ② 学则不固:有两种解释:一是作坚固解,与上句相连,不庄重就没有威严,所学也不坚固;二是作固陋解,喻人见 闻少,学了就可以不固陋。

  ⑤ 不如己: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。另一种解释说,“不如己者,不类乎己,所谓‘道不同不相为谋’也”把“如”解释为“类似”。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。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:“君子,不庄重就没有威严;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。要以忠信为主。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;有了过错,就不要害怕改正。”

  【参考】曾子说:“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,追念久远的祖先,自然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趋归敦厚。”

  ⑦ 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:就字面理解即为:温顺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、谦让。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。

  【参考】子禽问子贡说:“老师每到一个国家,总是获知这个国家的政事。是他自己求得呢,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?”子贡说:“老师是以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、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。老师求得政事的方式,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?”

  ③ 三年: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,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,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。

  ④ 道: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,无论好坏、善恶都可以叫做道。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,表示善的、好的东西。这里表示“合理内容”的意思。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;“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,要观察他的志向;在他父亲死后,要考察他的行为;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,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。”

  ① 礼:在春秋时代,“礼”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。孔子的“礼”,既指“周礼”,礼节、仪式,也指② 人们的道德规范。

  【参考】有子说:“礼的施行,以和谐为贵。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,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。但不论小事大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,有的时候就行不通。为和谐而和谐,不以礼来节制和谐,也是不可行的。”

  ② 义: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。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。这个标准就是“礼”。

  ④ 远:音yuàn,动词,使动用法,使之远离的意思,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。

  【参考】有子说:“讲信用要符合于义,话才能实行;恭敬要符合于礼,这样才能远离耻辱;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,也就值得尊敬了。”

  【参考】孔子说:“君子,饮食不求饱足,居住不要求舒适,对工作勤劳敏捷,说话却小心谨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。”

  ④ 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:此二句见《诗经·卫风·淇澳》。有两种解释: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、象牙、玉、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,否则不能成器;一说加工象牙和骨,切了还要磋,加工玉石,琢了还要磨,有精益求精之意。

  【参考】子贡说:“贫穷而能不谄媚,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这也算可以了。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,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。”子贡说:“《诗》上说,‘要像对待骨、角、象牙、玉石一样,切磋它,琢磨它’,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?”孔子说:“赐呀,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,举一反三,我可以同你谈论《诗》了。”